上消化道出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呕血的诊断与治疗ppt [复制链接]

1#

需要无水印可编辑的PPT请加咨询

先看看我写的学习笔记,PPT往下翻。

一、概念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常伴有黑便,严重时可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二、病因

消化系统疾病:

食管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异物、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食管损伤等。门静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及食管异物戳穿主动脉可危及生命。

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最常见消化性溃疡,其次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胃泌素瘤、恒径动脉综合征等。其他少见疾病有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淋巴瘤、息肉、胃黏膜脱垂、急性胃扩张、胃扭转、憩室炎、结核、克罗恩病等。

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

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如胆道结石、胆道蛔虫、胆囊癌、胆管癌、壶腹癌、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合并脓肿破溃、主动脉瘤破入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纵隔肿瘤破入食管等。

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霍奇金淋巴瘤、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凝血机制障碍等)、感染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暴发型肝炎、败血症等)、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累及上消化道)、其他(尿毒症、肺源性心脏病、呼吸功能衰竭等)。

呕血的四大病因:消化性溃疡、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胃癌。

三、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便:呕血前常有上腹部不适、恶心,随后呕吐血性胃内容物。呕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部位和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出血量多、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出血位于食管则血色鲜红或为暗红色,常混有凝血块;当出血量较少或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则因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吐物可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便血或黑便是几乎必有的表现。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10%以下时,病人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

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10%~20%时,可有头晕、无力等症状,多无血压、脉搏等变化。

出血量达循环血容量的20%以上时,则有冷汗、四肢厥冷、心慌、脉搏增快等急性失血症状。

若出血量在循环血容量的30%以上,则有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血液学改变:急性大出血早期,RBC、Hb、Hct可无变化。贫血在3-4小时后才出现,其程度取决于失血量、出血前有无贫血、出血后液体平衡状况。出血后24-72小时Hb下降到最低,外周网织红细胞增多。

其他:大量呕血可出现氮质血症、发热等表现。原因包括消化道出血后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在肠道被吸收导致BUN升高,以及血容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异常。

四、伴随症状

上腹痛:慢性反复发作的上腹痛,有一定周期性与节律性,多为消化性溃疡;中老年人,慢性上腹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并伴有厌食、消瘦或贫血者,应警惕胃癌。

肝脾肿大:脾肿大、有腹壁静脉曲张或有腹腔积液者,提示肝硬化;肝区疼痛、肝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或有结节者多为肝癌。

黄疸:黄疸、寒战、发热伴右上腹绞痛并呕血者,可能由胆道疾病引起;黄疸、发热及全身皮肤黏膜有出血者,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

皮肤黏膜出血:提示血液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头晕、黑蒙、口渴、冷汗:提示血容量不足。伴有肠鸣、黑便者,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其他:近期有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史、酗酒史、大面积烧伤、颅脑手术、脑血管疾病和严重外伤伴呕血者,应考虑急性胃黏膜病变;剧烈呕吐后继而呕血,应考虑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五、问诊要点

是否呕血:询问患者是呕出来的还是咳出来的。

呕血颜色:了解呕血的颜色,如酱油样等。

呕血的量:询问呕血的量,如两饭碗等。

一般情况:询问患者是否有头晕、晕倒等情况。

呕血诱因:了解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如是否喝酒等。

病因了解:询问患者是否有胃痛等症状。

出血量的评估:

隐血便——5-10mL。

黑便——50-70mL。

呕血——胃内潴留-ml。

无症状——少于mL:由于肝脾等藏血系统内的血液释放及组织液的渗出等原因,循环血量可很快得到改善。

出现症状——-ml。

周围循环衰竭——ml。

休克状态——收缩压80mmHg,心率次/分,休克指数1.5。

活动性出血的判断:

反复黑便或便血。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肠鸣音活跃。

血尿素氮持续升高。

Hb、RBC、血细胞比容进行性下降。

六、临床诊治

病情评估:

意识评估:首先判断意识,意识障碍既提示严重失血,也是误吸的高危因素。

气道评估:评估气道通畅性及梗阻的风险。

呼吸评估:评估呼吸频率、节律、用力及血氧饱和度。

循环评估:监测心率、血压、尿量及末梢灌注情况。条件允许时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症状和体征: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面色、口唇、甲床等有无贫血征象,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等,以了解贫血的程度。

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有消化道出血。

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判断是否存在肝功能异常、肾衰竭等并发症。

内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并可进行活检和止血治疗。

结肠镜检查:对于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

X线钡餐检查:对胃黏膜脱垂、胃癌等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急性出血期的患者不宜进行。

腹部B超、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肝、胆、胰等疾病,了解有无占位性病变、肝硬化等情况。

治疗:

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

禁食,可给予少量冷流质饮食。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呕血、黑便的情况。

补充血容量:

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可先输入生理盐水、右旋糖酐等晶体液和胶体液,然后根据血压、心率、尿量等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量。

必要时可输血,输血的指征为血红蛋白浓度低于70g/L或血细胞比容低于25%。

止血治疗:

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H?受体拮抗剂等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修复;生长抑素、奥曲肽等药物可减少内脏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维生素K?、凝血酶等止血药物可用于止血。

内镜治疗:根据出血的原因和部位,可选择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止血、激光止血、套扎止血等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对于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进行介入治疗,如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等。

手术治疗:对于病因明确、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如胃大部切除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结扎术等。

需要无水印可编辑的PPT请加咨询需要无水印可编辑的PPT请加咨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